新疆40℃ VS 江浙滬40℃,有啥不一樣?
來源:科普中國
作者:科普新疆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8-26
瀏覽次數(shù):1037

#浙江已經(jīng)熱干成折工了#!這幾天,作為南方江浙滬等高溫核心區(qū)的代表,浙江熱得屢上熱搜;而在新疆吐魯番,很多人正借著滾燙的高溫享受沙療祛濕之旅,這讓抱著空調(diào)“續(xù)命”的浙江網(wǎng)友不禁大呼——

“你的40℃,我的40℃,為啥不一樣?!”

8月7日15時,浙江再次包攬全國高溫榜。圖/中央氣象臺

這是大家感覺出了錯?還是氣象臺報錯了?其實,誰都沒錯。

在氣象部門的預報中,除了氣溫外,往往還有一個體感溫度,也就是大家“感覺到的溫度”,正是因為它,同樣的氣溫才有了不同的“冷熱”。

氣溫和體感溫度差異。圖/中國氣象局微信公眾號

新疆40℃<南方40℃

根據(jù)世界氣象組織的規(guī)定,氣象部門發(fā)布的氣溫是百葉箱中溫度表所測量的溫度。百葉箱須設(shè)在草坪上,離地面1.5米,周圍比較開闊,以排除外界因素影響,保證測量數(shù)值的準確。

打開百葉箱,可以看到各種溫度表,有最高溫度表、最低溫度表、干球溫度表、濕球溫度表。圖/新華網(wǎng)科普

而體感溫度是指身體與空氣接觸之后,所產(chǎn)生的不同的冷暖感受,主要受氣溫、濕度、風速和日照等眾多因素的影響。

在夏天氣溫高時,相對濕度越大、風速越小,體感溫度會更高。這是因為人體主要通過出汗調(diào)節(jié)溫度,干燥的空氣會吸走汗液,帶走熱量;風速增加時,與人體皮膚接觸的空氣會增加,散熱效率也會更高。而在濕度大、風速小的空氣環(huán)境中,皮膚表面的汗液無法被吸收,無法散熱,就會讓人感覺更熱。

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發(fā)布的體感溫度對照表。圖/中國天氣網(wǎng)

位于南方的江浙滬等地空氣濕度較大,而新疆的氣候干燥,所以同等氣溫條件下,南方的40℃常常會比新疆的40℃感覺更熱。

8月5日12時許浙江長興和8月1日13時30分新疆托克遜天氣實況。圖/中央氣象臺

就拿8月5日12時全國高溫榜榜首浙江長興來說,雖然實況氣溫為40℃,但濕度為48%,導致體感溫度接近46℃;而8月1日13時30分的新疆托克遜,實況氣溫接近40℃,濕度僅有23%,最終體感溫度比氣溫略高,為41.3℃。

新疆0℃>南方0℃

俗話說,北方冷皮,南方凍骨。受風力和濕度的影響,在冬天,新疆的0℃和南方的0℃,體感溫度也不一樣。

冬天氣溫較低時,人體溫度高出環(huán)境溫度,就會向外散熱。而水比空氣更能傳熱,在冬天相對濕度常在70%以上的南方,人體的熱量會通過衣服上夾雜的“水”,源源不斷地把熱傳出去,感覺就會特別濕冷。

而在北方的新疆,風力越大,體感溫度比實際氣溫越低。但是如果穿得夠多,就能抵擋冷空氣、阻止內(nèi)部熱量散失。

圖/中國天氣網(wǎng)

根據(jù)中央氣象臺的體感溫度公式,在5℃時,相對濕度達70%,體感溫度為2.6℃;如果相對濕度達到90%,體感溫度僅有1.2℃。同樣的氣溫條件下,刮起7級大風時,體感溫度為2.5℃,疊加9級大風時才會達到1.8℃。

在冬季,南方空氣濕度達到70%以上較為常見,而北方持續(xù)7-9級大風卻不那么容易,所以在同等氣溫條件下,南方更容易讓人“喊冷”。

新疆10℃≠新疆10℃

在新疆,同樣是10℃,春天會覺得暖和,而秋天披著外套卻還覺得冷。這也是體感溫度差異造成的。

4月4日,烏魯木齊市鯉魚山公園里的柳樹冒出了嫩芽。石榴云/新疆日報記者 張萬德攝

春天和秋天都是過渡季節(jié),?但氣溫變化趨勢是相反的,給人帶來的感覺也大相徑庭。?新疆季節(jié)變化快,這種過程就會更明顯。

春天,經(jīng)歷過漫長冬天的身體已經(jīng)習慣了寒冷,所以感覺10℃的氣溫很溫暖。而秋天,走過酷暑的身體還習慣著炎熱,10℃就顯得很冷了,也因此有了“春捂”、“秋凍”的說法。

此外,新疆春季的濕度偏大,而秋季的濕度偏小,也是影響體感溫度比較重要的因素。

研究表明,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,相對濕度、風速等因素的變化,可以導致體感溫度與實際氣溫相差4℃~6℃,甚至更多。不過,我們還是可以根據(jù)氣象部門提供的舒適度指數(shù)、穿衣指數(shù)、紫外線指數(shù)等一系列服務(wù),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。

(石榴云/新疆日報記者 何艷紅)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

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


歡迎掃碼關(guān)注深i科普!

我們將定期推出
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
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(guān)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